官方微信
桃花心木》中的種樹人說:“種樹不是種菜或種稻子,種樹是百年的基業,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就會養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澆水,樹苗會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會一吹就倒!
學生的成長就像樹木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需要時間的積淀,因此教育要尊重學生的生長規律。盧梭說:教育即生長,生長本身就是目的。教育的本義,就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唯有尊重學生的生長規律,才真正關注了個體生命生長的意義。
有這樣一則耐人尋味的故事:牛小的時候被綁在一根木樁上,小小的力氣無法掙脫繩子去吃旁邊的草,盡管它曾經多次做過努力都失敗了。從此,它不再想著掙脫繩子,等它慢慢長大,已經有足夠的力氣擺脫繩子的束縛的時候,它卻已經不愿意去嘗試了,只能吃夠得著的草了。
每個人的生命伊始都意味著無限的可能性、創造性、獨特性,這也就要求教育必須從“教師中心”轉到了“兒童立場”,更重要的是在轉變的過程中幫助兒童進行富有價值的生命意義的建構——即使不能讓每一個兒童都成為成就一番大事業的英才,至少我們也不能讓教育變成捆綁在他們身上的“繩子”。孩子的生長是“無法預約的美麗”,老師應該有足夠的耐心、愛心,等著小樹苗的生長,不要隨意給他們的成長下定論。
再回到教師的“聰明”與“智慧”這個話題,“每天定時澆水的聰明”老師把學生的腦袋看作為一個“容器”,在課堂上迫不及待的往里面輸送“養分”,學生被“辛勤澆灌”被動接受,能及時吸收消化的就成了“好學生”,反之就有了“差學生”的標簽;智慧的老師重視學生生活經驗,則根據學生的興趣、狀態、發展規律等調節自己的課堂,并做出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擇。因為這些智慧的老師深知,教學時既要夯實學科基礎,強化文本學習和體驗,更要著力于培養學生的概括力、想象力、審美力、創造力,這樣每棵樹苗都會依照自己生長的規律有了好的、積極向上的伸展方向。樹木的樹干朝著四面八方生長,課堂也應向四面八方打開。
其實,我們做老師更多的是因為我們想去弄懂“教育”,而不是因為我們只有專業知識才被聘用的。魯迅先生早就說過:“其實即使天才,在生下來的時候的第一聲啼哭,也和平常的兒童一樣,決不會就是一首好詩!倍逃,其根本就在于是否遵循了規律、是否順應了教育應有的走向。
想到這樣一個例子:學生張維加以優異的中考成績進入杭州二中就讀!伴_學不到一個月,張維加就來我辦公室,問‘有些課我能不能不上?我已經自學過了!焙贾荻行iL葉翠微說。葉校長請班主任和任課老師評估后,決定讓張維加的大部分課程免試,也沒有動員他參加任何學科的奧林匹克競賽。就在這樣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中,張維加在高二時寫的論文獲得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前三名,他也因此獲得保送北京大學元培學院的資格。張維加的成長軌跡是否能令廣大的教育工作者思考,少談一些分數、競賽,多關注孩子的天性、興趣。在教育中尊重孩子的選擇并通過合理的方式固定、提升,從而轉化成志向。姜堰招聘網www.nsnbabysoft.com高效專業的人才招聘網站
阿基米德曾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地球。支點就是指事物的中心和關鍵。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努力尋找這樣的支點,讓學生茁壯健康的成長。老師們,為學生種下一棵樹吧,在成長樹上除了長著分數的果實,還有品德、興趣、情感、態度、習慣、能力等果實。
服務熱線
15052322122